又到了年底,又迎来了金鸡百花节开幕,今年是奇数年,所以要颁布的是各类金鸡奖项。然而金鸡百花合并已有15个年头,大众对于两者具体的评奖模式区别早已模糊,只会大概记得金鸡奖是专业评委评选,百花奖是观众投票评选。
但电影内容发展至今,专业评委和普通观众的“口味”也因为种种原因逐渐统一,这也造成了金鸡百花虽然隔年评奖,但获奖人重复性较强现状。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开始质疑金鸡百花奖,尤其是金鸡奖的专业性,认为它已经没有足够的公信力。
在平遥、FIRST等国内电影节(展)崛起的今天,“老牌劲旅”金鸡百花或许是时候该回顾一下历史,总结一下自己这些年来的变迁,认清孰对孰错,方能展望未来。
1980年秋天,电影协会党组织扩大会正在北京西山召开。虽然是一场“党组织会议”,但氛围却显得格外轻松惬意。毕竟那一年,票房收入颇高,地方财政都能从电影发行里分到几百万文化预算,全国观影人次突破200亿。这样的好成绩,哪个领导不开心呀。
为了继续鼓励电影从业者的创作激情与观众们的观影热情,会议决定从明年(1981年)开始重启已经冷落了快20年的百花奖评选,让人民群众选出自己最爱的影片。而另一方面,影协的许多人认为,为了和百花奖形成互补,应该再设立一个由专业人士评选出来的优秀影片奖,不能让那些质量过硬、但人气不高的「好电影」被埋没了。
这个建议与著名编剧、时任影协主席夏衍和著名作家、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陈荒煤两人的意见不谋而合。结合中国的国情,两个类型的奖项才能更全面的反映文化建设发展的全面性。
夏衍(左)和陈荒煤(右)
另一方面,电影协会考虑到1981年恰为农历鸡年,再加上叶挺将军的亲属收藏了周恩来总理四十年代一副“闻鸡起舞”的墨宝,于是决定将这个专业评审奖项命名为金鸡奖,大家都觉得「仿佛周总理冥冥之中关注着此奖项的创办」。
在首次发布的《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奖条例》中我们就能看到“金鸡啼晓象征百家争鸣“和”电影工作者闻鸡起舞,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电影创作而奋发前进”等鼓励性的文字。总而言之,被誉为专业性的金鸡奖,从一开始就带有了极强的“中国社会主义”色彩。
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金鸡奖前几届会把最佳故事片颁给《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野山》等内容上反思和讽刺此前特殊十年期的电影,因为当时社会需要弘扬一股“新力量”来鼓励百废待兴的时局。
谢晋代表作,《天云山传奇》剧照
不过在艺术层面,“社会主义”与“专业性”绝不是两个矛盾的概念,金鸡奖的获奖电影以及导演和演员,在电影专业度上并没有在当时受到质疑。
“六亲不认,只认作品”
金鸡奖在成立之初就认真研究了国外许多重要电影评奖的做法,包括奥斯卡、金棕榈、金熊奖、金狮奖等,总结国外有益的经验,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和提高。
尤其是《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奖条例》,经过了多次讨论通过和专家领导意见后才得以确定出“学术、争鸣、民主”的方针。而评委会当时严格的章程评选流程和「六亲不认,只认作品;发扬民主,顾全大局」的评选精神,都成为了金鸡奖从创立之时就能立刻超越百花奖的名气,并同时和对岸的金马奖分庭抗礼的关键因素。
影迷现在最认同的第五代导演,也都是金鸡奖的受益人。陈凯歌《黄土地》的黄土地在百花奖评选中无人问津,但金鸡奖对其致力于反思民族传统文化和画面里具有极强象征性的镜头和色彩给予了充分肯定,最终授予了《黄土地》最佳摄影奖,极大地鼓励了主导这部电影的陈凯歌和张艺谋。此后二人的《孩子王》和《红高粱》也都因为同样的优点再次获得金鸡奖,且形成了一种中国电影独有的创作风格和美学。
《黄土地》剧照,构图很讲究
而由于金鸡奖评委会对于西北题材的“西部片”偏爱,也让越来越多的电影艺术家致力于这类题材的拍摄。尤其是吴天明,先后拍摄《人生》和《老井》等经典西部片,表达西北人民的不屈与反抗精神,先后在金鸡奖把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拿了个遍,而出演其电影的演员也都能同样得到金鸡奖的认可。
更值得认可的是,金鸡奖的评选结果绝对不是一种“国人自嗨”。被金鸡奖选中的西部片那些年也都在国外获奖数十次,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这也侧面证明了金鸡奖当时突出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
《老井》剧照,不仅是金鸡奖,在东京电影节也获奖,
让张艺谋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影帝
进入90年代后,由于一些社会活动变故,邓小平提出了“既要反右,也要反左,但主要反左”的社会发展方针,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金鸡奖最初的评选方针。
在当时,除了国产片之外,两岸三地的其它华语电影也已经开始大量参与到金鸡奖的评选中。然而受制于新的方针,都没有获奖的机会。而获奖的国产片也都颁给了《开国大典》、《焦裕禄》、《大决战》、《鸦片战争》、《毛泽东在1925》等这类明显的主旋律电影,要知道,当时的主旋律电影和现在的商业主旋律还不是一个概念,更偏向红色电影,内容过于正且严肃,没有足够的娱乐性与观赏性。
第一部被官方称为「主旋律」的电影《开国大典》
这些获奖电影和如今备受好评而当时遭遇时代批评的电影(如《活着》、《霸王别姬额》等)相比,唯一的相同点,大概就是票房都不好了吧。而接连把奖项颁给主旋律电影,也让金鸡奖的此前标榜的专业性开始被质疑,这一切让1993年获奖的《秋菊打官司》仿佛最后的倔强一般。隔年,国家发布了九五五零工程,一耳光扇醒了倔强的做梦人。
彼时隔壁的百花奖也同样不好过。在此之前大众对于电影的热情很高,且不说电影观影人次,像1986年《文汇报》发起的一场关于谢晋电影的讨论,历时三个月,波及全国。在现在就好比一个微博头条连挂了2周一般夸张。而百花奖的投票票数最高的时候也达到了290万张,注意,那个时候还没有互联网和手机。
但进入90年代,大众纷纷下海创业,陷入改开难以自拔,无暇顾及精神建设,百花奖也只能收到5万张票选,许多还是官方组织的硬性投票。
不管从哪方面看,“电影奖”陷入了低潮已成事实。
改变是从新世纪开始的。对于金鸡奖来说,两个作品或人同时获奖并不新鲜,如第一届金鸡奖就把最佳故事片同时给了《巴山夜雨》和《天云山传奇》。但这种情况都是十分克制的,一般同一届金鸡中不会超过两个。
《巴山夜雨》剧照,
导演吴永刚晚年代表作,导演吴贻弓处女作
但是2000年的金鸡奖却同时把最佳故事片颁给了《我的父亲母亲》、《生死抉择》、《横空出世》三部影片,此外还有包括最佳导演在内四个奖项出现了多人获奖的状况。打破了国际电影节的记录,为历史之最,舆论一度十分尴尬。
我们可以理解金鸡奖想要在“专业性”和“国家方针”之间找平衡的心理,但这样多人获奖完全是将评选视为儿戏。要知道在1989年的时候,由于《顽主》、《共和国不会忘记》和《晚钟》之间实在难以抉择,评委会那年宁愿选择让奖项「空缺」。前后一对比,不免让人感受到金鸡奖从以前的“强硬”到现在的“苟且”,让人唏嘘不已。
《顽主》剧照,捧火了张国立、葛优、梁天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此后“一鸡二主”成为了金鸡奖的常态,很多时候最佳故事片都会同时颁给两部电影(第22、23、25、27、29届都如此,一直到第30届呼吁变革)。《瞭望》、《中国新闻周刊》等杂志都不断地对金鸡的评选制度提出质疑,而金鸡奖评委会却一直对这样的批评声视若无睹,坚持着“一个奖,两人得”。这样的坚持,让金鸡奖在大家眼里的“专业性”慢慢褪去。
被商业包裹的金鸡
另一方面,此前金鸡奖被认同具有得和全世界统一性的意识形态也不复存在。《东南传播》就曾在2005年质疑金鸡奖的新的初选规则,为何在国外备受好评的《英雄》与《十面埋伏》在金鸡奖连初选都过不了。《艺术批评》也在2004年就指出金鸡奖的评奖制度已经逐渐迷失,学术性不足。
《十面埋伏》剧照,国外评价颇高
讽刺的是,这么多媒体“口诛笔伐”后,金鸡奖还在2005年和百花奖合并后,把金鸡百花节举办地选在了三亚,活脱脱将电影评选变成了三亚市旅游推广,引得各方不满。而此前金鸡奖的学术讨论环节,也从2005年开始转变为电影产业的讨论,从影片美学分析转移到了市场盈利和发行营销。尽管这是在新世纪后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多元化运作,但渐渐失去了金鸡设立之初时关注电影本身和艺术的初心。
同时,金鸡奖在商业压力下变得越来越“胆小”。
2015年金鸡奖本想发动变革,改变此前多次“一鸡二主”的问题。但不幸的是,那一年被金鸡选上的电影几乎都遭遇了“票房劫”(得到金鸡各类奖项的《狼图腾》、《全民目击》、《亲爱的》、《黄金时代》、《十二公民》、《一个勺子》等,在爆款辈出的2015年显得十分不起眼),既被金鸡奖选中的电影,票房都失败。这样的负面评论让金鸡奖害怕失去商业影响力,两年后直接把最佳故事片颁给了票房更出彩的《湄公河行动》,而此前在艺术性方面更被看好的《我不是潘金莲》折戟,引来媒体唏嘘。按照这个规律来看,今年金鸡或许又会因为“专业性”压力把最佳故事片给一部“票房不起眼”的电影吧。
虽然没有获得最佳故事片,
但《我不是潘金莲》仍获其它金鸡奖项,得到“平衡”
这种屈服于商业压力,和百花奖合并也不无关系。毕竟百花奖是一个民选奖,但是在如今“流量为王”的情况下,民选的客观性也大不如前。当2016年李易峰和Angelababy力压无数实力派获奖时,群众对百花和流量的愤怒也牵扯到了金鸡身上,许多群众也进一步认为金鸡缺乏“专业性”。
在长期的质疑和批评声中,相信金鸡奖还是想要回到那个曾经被认可的辉煌岁月。今年金鸡奖有不一样的态度,我们也能看到他们的决心,比如这款金鸡奖海报,就做得十分好看,很贴合当年金鸡奖杯雕塑「形似与神似之间」且「体现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的初心」。
金鸡百花今年的海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博谈天下 » 金鸡百花39年演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