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0 日起,时隔400多个日夜,滴滴顺风车将在北京等 7 城首次恢复试运营,男性用户服务时间朝 5 晚 11,女性用户服务时间朝 5 晚 8。
具体而言:
11月20日,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常州4城恢复试运营。
11月29日,沈阳、北京、南通3城恢复试运营。
方案一出,立即引起热议。其中,女性用户感到自己遭到了区分对待;或认为,女性在搭乘滴滴顺风车中遇害,夜晚与否并不是根本原因云云。
对此,滴滴出行CEO柳青很快作出了回应:
无论如何,在长达一年的整改之后,大多数曾享受过甚至依赖过顺风车的乘客,都表示了欣喜和欢迎。正如一位网友评论道:
“菜刀是用来切菜的,难道因为有人拿菜刀砍了人就否定菜刀的价值吗?”
没有人否认顺风车的意义:缓解交通拥堵、对社会交通资源有效利用、降低社会总成本、比共享单车更能体现互联网共享经济本质……
只是安全之问,不仅绕不开,也没有终点,正如另一位网友回应了“菜刀说”:
可见在安全这条路上,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滴滴在几次安全事故当中的表现,确有需要提升的地方。
但自事件之初,也有人指出,其实滴滴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这个锅要让滴滴来背?
在哲学层面讨论道德,有这么一种说法:
评判善,缘心不缘迹;
评判恶,缘迹不缘心。
也就是,评判善要看初衷,评判恶要看客观行为本身。提出顺风车这一功能,初衷是好的,这或许也就够了。
知名博主@王盐Charles就站在滴滴的角度分析了一波:
而且这个配图,也蛮有意思:
怎么解读呢?
市场经济中,一分钱一分货,让顺风车提高监管,不过是让顺风车变成快车,快车变成专车。这种方案滴滴能不懂么?那这样的顺风车存在的意义何在?
花顺风车的钱就有顺风车的安全保障,花专车的钱就有专车的安全保障,又便宜又快又安全的打车,至少目前不存在。市场经济的逻辑就是这么枯燥且无味。
从乘客的角度来讲,滴滴一天不拿出一套成熟安全的保障体系,犯罪事件一天不能有效杜绝,市场就不会真正接纳滴滴,顺风车就永远是“试运营”状态。
从滴滴出行本身来讲,一昧地提高安全监管,将使司机和乘客双方的使用成本大幅度上升,别说盈利,产品连可用都很困难。
滴滴是苹果最早投资的中国企业之一
左为履历辉煌的滴滴总裁柳青
顺风车刚出事那会儿,我们连打个快车都要反复刷脸验证、填各种信息,司机也不例外,我们上车后,司机才开始刷脸验证。而且当时的刷脸效率很低,费不少时间。
在试运营阶段的顺风车上,这些手续只多不少,为了安全监管,企业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会转化为社会成本。顺风车的灵魂——低成本,在强力监管面前也将荡然无存。
而在安全之外,滴滴出行面临的用户体验问题还有不少。
比如,有滴滴司机反映,有用户明明选择了不拼车,在司机抵挡后,上车四个人和一堆行李,问及原因,对方辩解称“不拼车就是包车。”给司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这些奇葩场景,可太常见了。即使恢复试运营,现在的滴滴,对新老司机还有吸引力吗?
而在能量君有限的几次顺风车出行中,也曾遇到严重困扰其他人的拼车乘客,严重迟到、自嗨型话痨、异味重、不卫生的乘客,都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劝阻和惩罚机制。
用滴滴CEO程维的话说,顺风车到底做还是不做,滴滴内部讨论了很久。无论采用多少技术手段,多少管理措施,也很难杜绝所有风险。
保障安全尚且如此,约束不文明行为更是难上加难。
在恶性安全事件接连发生之后,滴滴成为众矢之的,顺风车更是被舆论拿着放大镜来检视。
在需求面前,顺风车的回归是早晚的事情。只是涅槃重生之后,放大镜下的滴滴顺风车更需要把握好便捷和安全的平衡点。
除了内部压力,滴滴顺风车回归后的外部压力也不小。一年过去,虎视眈眈的友商们,蚕食掉了滴滴原本一家独大的份额。
哈罗出行、嘀嗒出行、曹操出行……都在顺风车江湖布局,如履薄冰的滴滴能否重振雄风,还有待时间验证。
在法律层面,顺风车的车主、乘客和平台之间的权责依旧难以划清,权责真空恐怕还将持续一段时间。限行法律规定顺风车应该是非运营车辆,但谁都知道,公益性和盈利性的天平,最终会倾斜向哪里。
至于车主收入是否应该上税这样的问题,答案更是遥遥无期。
在这么多理不清的结面前,纠结于“限定女性的乘车时间是否属于性别歧视”,好像有点……不食人间烟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博谈天下 » 滴滴顺风车回归了 你期待吗?